晚上闲来无事,翻阅电脑里的文件,突然发现了大学时代保留下来的短片《清华夜话》。
放开音量,慢慢重温了这部当年在学生中非常轰动的片子。曾记得当时男生宿舍的每一台电脑上都有他的身影,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分钟,确是那个时代大学生迷茫又充满希望的写照。虽然当时有着种种的苦恼——爱情的,金钱的,前途的——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确是作为一个真正的独立的人的最幸福的时光。
如今在社会里跌打滚爬了几年,回过头来,再看这部短短的片子,已经不会大笑了,却有一些回忆的幸福勾起嘴角,露出笑容来。
LULU、糟欣还有蓝枫,你们看过吗?
-----------------------------------------------------------
《清华夜话》:多媒体时代的校园与戏剧
去年年末开始,一出名为《清华夜话》的DV短剧突然出现在网络上,成为各个大学校园BBS上的热门话题,并迅速传播到社会上,不少人把它当作窥看、了解当今大学校园生活的最佳影像读本。这部只有20分钟的短剧,以写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记录了两个男女生宿舍的夜间卧谈会内容,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表达他们对校园生活、读研、出国、爱情、未来和某些社会问题的看法。打动人心的,除了它记载了共同的集体记忆之外,还有对原生态校园气息的浓烈还原,以及最重要的:乐观健康的情感。
老实说,我被完完全全地打动了。而采访中我才知道,《清华夜话》其实只是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生创作的一部七幕大戏中的一幕,那部长达三个小时的七幕大戏名为《穿白色连衣裙的女孩》(以下简称《女孩》)。《女孩》只演出了一次,去年12月13日夜,上演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学生节,是该系近60位2002届毕业生集体创作的产物。
在终于来到这些学生中间后,借助刻录下来的光碟,我终于“亲临”了那个晚上,一次次的欢笑、一次次的鼓掌,哪怕隔着屏幕,那种滚烫炽热的现场氛围,还是扑面而至。让我惊异的是,当我坐在电脑前看光碟时,学生们也围在周围,静静地,睁大着眼睛,带着好奇的表情,仿佛他们都只是局外人,被别人的精彩演出给炫惑了。
这出长达180分钟广泛借鉴了广播剧、现代舞、多媒体技术等表现手段的戏,由数十名二十出头的青年在繁忙功课之余在一个半月里集体创作而成,它直面人生直面情感直面校园现实,有一种目前戏剧很罕见的气质:对未来的希望、美与和谐。这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审美特征,前代人的精神创伤,在他们身上已经消淡了,他们是建设性的一代,正在摆脱过去的阴影,走向康复。
而缤纷的视觉呈现效果,得益于多媒体技术。特别是最后一幕,清华礼堂的穹顶变成了浩瀚的星河,所有的观众屏气息声,仰望天空,一百多个毕业生的面孔闪现、定格,又流星一样倏然隐没,一切人生际遇的感叹,一切苍茫的历史感,不必再用言语表达,所有的人都被震撼了。
在最初的兴奋过后,我开始回想,我究竟为什么那样兴奋?
也许这部广泛传播的校园戏剧还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在于,我了解到了这样一种青年和这样一种生活。这种生活在清华计算机系被称为“酒井生活”。
“酒井生活”是什么?一种基于网络化的集体生存方式,这是他们学习、表达、平等交流的平台。我欣喜地看到,互联网生活正在孕育一种稀缺的公共精神:民主、尊重、自由、开放、服务。在耕种了几年后,这块土地开始收获:《女孩》、一年一本的《酒井文集》、公告牌、各层楼道拐角墙上的板报———公共精神正在他们身上扎下根来。
他们作品中流散出来的青春、健康、想象力、对未来的强健信心(尽管有理由怀疑它们的存活率),正是我们社会公共精神生活所缺少的,因此,这种健康的情感弥足珍贵。
清华校园看戏须知
jj:姐姐;
mm:妹妹;
pp:漂亮;
ft:英文单词faint(虚弱)的缩写,作文言文中的使动用法:使……虚弱,有时也作感叹词,真糟糕、不妙之类意思;
第三种人:清华校园戏谑之语,人分三种:男人,女人,女博士,第三种人指女博士;
灌水:指在网络上大写意义不大的文字;
抢整:抢发第整数篇文章;
大之:大学生之家;
东操:东操场;
牛人:指有特别才华让人佩服的人,同类词还有大牛等;
K:原来是计算机术语,计量单位,引申为金钱,一K是人民币一千元。
发镖:指老师上课点名;
接镖:点名时学生应答。
(南方周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